被央视点名表扬,这个女人一夜爆火

国际快递 https://page.om.qq.com/page/OOClg1dPNeaJhiB3So8J3PFA0

前几天,她姐写了两个人——小S和谢娜。

两位昔日的娱乐主持一姐,人到中年后,事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个中原因一如她姐之前所说:她们停止了成长,但浪潮始终在变化。

顺流而下的,终将被抛弃。

留下的,永远是那个主动成长的人。

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

阿雅是一个。

人到中年的阿雅凭借纪录片《奇遇人生》,不仅没有陷入瓶颈,反而迎来了事业的新巅峰。

TVB主持人陈贝儿亦是。

她去年筹备的一部超高分纪录片《无穷之路》,在今年先后为她斩获两项殊荣——

1月份的TVB颁奖典礼上,陈贝儿凭借《无穷之路》拿下TVB最佳女主持。

前不久公布的公布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里,陈贝儿也位列其中。

她是《感动中国》20周年以来,唯一一位入选的媒体人。

如今,她又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无穷之路》第二季的筹备。

同期进行的,据说还有《无穷之路》的兄弟篇《传承之路》。

中年危机、事业瓶颈……这类关键词,似乎跟陈贝儿都无关。

凭什么?为什么?

这似乎是围绕着陈贝儿新的事业巅峰的两个最主要的疑问。

但如果,你了解她的过往、看过她主持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就会发现,答案早就写在其中。

外柔内刚,用来形容陈贝儿再合适不过。

陈贝儿是典型的“港女”。

家境优渥,生于香港,长于加拿大。

她的父亲陈永镐,是香港圈内的金牌制作人,经他手的演唱会有几千场。

其中包括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等天王巨星。

因为父亲的关系,陈贝儿从小就被一众巨星捧在手心里长大。

张国荣送她公仔玩具,梅艳芳的舞台战衣随她穿。

按照圈内惯例,陈贝儿入圈顺理成章。

但她却不走寻常路——

从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传理系毕业后,她选择成为香港有线电视台的一名娱乐新闻主播。

通晓多国语言,再加上科班出身,陈贝儿很快被委以重任。

奥斯卡金像奖、戛纳电影节等重大盛会,都会派她去。

战绩也很亮眼。

迈克尔·杰克逊、妮可·基德曼、小李子等世界巨星,她都采访过。

有实力,还胆子大。

只要能够着,什么都敢试。

04年在戛纳采访木村拓哉。

当时原本定好的外国媒体访问环节,却因为木村拓哉行程有变,临时被取消。

唯有陈贝儿坚持去木村的酒店默默等了好几个小时。

结果呢?

她不仅用诚意打动了木村接受采访,还凭借专业能力让木村大为赞赏。

采访结束后,木村拓哉还和陈贝儿勾手约定下次再见。

这次采访过后,陈贝儿在媒体圈“一战成名”。

这股“敢”劲儿,也为她赢得了不少如凤毛麟角的好机会。

主持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转播);连续多年主持香港国庆文艺晚会;获万千星辉最佳女主持奖杯......

可以说,彼时陈贝儿稳坐香港娱乐新闻一姐的位置。

但,一如前面所说,“稳”从来都不是她的目标所在。

作为一个媒体人,她想为这个世界传递更多真实而有力量的故事。

陈贝儿决定跳出舒适圈——

她开始尝试制作纪录片,这绝非易事。

为了拍摄《嫁到这世界边端》,她像战地记者一样深入到危险重重的非洲国家,一度被扣押在机场长达8个小时。

为了制作《无穷之路》,她花了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内地6个省份的14个贫困地区。

由于经费不足,她带着4个人的拍摄团队就出发了,很多镜头都是陈贝儿手持相机拍摄而来的。

结果出人意料——

她操刀制作的纪录片,部部高分。

图源:豆瓣

取得这样的成绩,只有“敢”当然不够。

就拿《无穷之路》来说。

拍这类题材,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

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过度煽情”“姿态过高”的问题。

而这也正是她姐认为,陈贝儿值得被称赞的原因。

不煽情,不诉苦。

真真切切去亲身体验。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的“悬崖村”。

整个村子位于海拔1500米的悬崖之上,对于住在那里的人来说,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要命”的挑战。

因为想要上去,必须攀爬这条有2556级台阶、近乎90度的垂直“天梯”。

一脚踏空,天人两隔。

陈贝儿却义无反顾地选择——

向上爬。

途中,她一度爬到喘气困难,接近中暑。

即便被村民劝说,没必要冒生命危险。

毕竟之前有很多传媒工作者来这里,爬到半山腰,害怕到不敢动,最终都失败而归。

陈贝儿一行人仍然继续坚持,花了四五个小时,最终顺利登顶。

在云南的怒江大峡谷。

由于处于大峡谷地段、地壳落差大,每次渡江都可谓是冒着生命危险。

一位村民讲述,单他知道的掉入江中的人,就不下十个。

一旦掉下去,尸骨无存。

陈贝儿也怕,但还是选择亲身体验体验过去村民唯一的渡江交通工具——溜索。

脚下是奔涌的怒江,她只能死死抓住溜板。

一边尖叫,一边拿着手持摄像机拍。

还有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

这是陈贝儿第一次来到海拔这么高的地方。

她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提前吃高原反应药,并用了最能让身体适应的方式——花2-3天的时间坐车。

但高原反应还是没能“放过”她。

一路向上,陈贝儿的身体一路垮掉,最后她因为高原反应过于严重,不得不躺在医院输了一天一夜的氧。

但躺在病床上,她一边吸氧,还一边责怪自己“不够坚强”。

拍摄中,类似考验身体极限和精神极限的地方还有很多......

陈贝儿都一点点扛下来了。

但不止于此。

陈贝儿的可贵之处还在于——

面对贫穷的被采访对象时她的视角,从来都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

和悬崖村青年某色拉博聊起,他要留在山上照顾父母。

陈贝儿听完衷心地表示欣赏,还拍了拍他以示鼓励,拉博也很自然地轻轻拍回去。

这种自然的肢体接触,就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和小朋友接触时,陈贝儿也丝毫不给人距离感。

她总是蹲下、手臂轻轻地环抱着,用和小朋友同样的高度对话。

「给我玩一下好不好?」

无论是村民还是儿童,陈贝儿都能和他们打成一片。

一个感人的小细节。

在节目里,陈贝儿听到村医因为一个承诺而留守怒江37年,感动落泪的同时也不忘轻轻地用手拍医生的后背。

这样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虽然她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从未经历过贫穷。

但整个过程中,陈贝儿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真”。

将原本的一切真实呈现给观众,包括其中的困难、紧张、不适……

走向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真诚对话,真切关注。

其中没有煽情,也没有歌颂。

但一切都已不必再多言。

在最“真”的记录面前,观众给出了最“真”的反应——

「不刻意煽情的记录最高级,不刻意颂德的观察最催泪。」

《感动中国》组委会在给陈贝儿的颁奖词中写道: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

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

借溜索穿过偏见

用钢梯超越了怀疑

一条无穷之路

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可能有人会问,「敢」和「真」就足以感动中国?

当然不是。

况且,她从来也不是为了“感动中国”而做。

陈贝儿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是很有力量的。」

她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需要帮助的人,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而“敢”和“真”,是陈贝儿得以看见具体的人的基石。

也正是因为如此,陈贝儿的镜头,对准的从来不是更宏大的“道”。

也因而,她呈现的往往是一类人更细微的、具体的困境。

她关注乡村女性力量。

拍《无穷之路》,她的镜头就曾对准云南孟连县一个名叫叶萍的佤族女人。

叶萍生活的地方,女人不仅不能出家门、到外面去工作,甚至连吃饭都不可以上桌和男人坐在一起。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叶萍通过“种咖啡豆”的方式改变了一代女性的命运。

「我们不要再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女儿当自强。」

也能看到跨国婚姻中的个体。

《嫁到这世界边端》里,她的受访对象是一些身处跨国婚姻中的港女。

这群港女面临的处境大多相似。

解释不清的污名——跨国婚姻=女性流失;嫁到国外=给国家抹黑;结婚拿绿卡=贪钱拜金……

以及驱散不掉的歧视。

嫁给黑人男性的港女,走在街上都会受到侧目。

坐电梯,会有人捂鼻子,坐地铁,有人会挪开位置。

两人在街上散步,会有好事者质问女性,好手好脚的为什么要和黑人在一起?

她关注弱势群体。

为了呼唤更多人关注香港残障儿童,她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研究相关福利机构,奔走拍摄《用爱站起来》。

更能聚焦于自己的国家,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陈贝儿最初决定拍摄《无穷之路》,便是因为不满某些外媒恶意编造一些诋毁中国的负面报道。

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

我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

我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

而她想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扶贫最真实的一面。

于是,她穿云贵峡谷,闯西北沙漠,登川藏高原,足迹遍布四川、云南、广西……

从残疾儿童,到跨国婚姻,再到脱贫之路……

发现没?

陈贝儿从来没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她只不过坚守着媒体人的初心——

用「敢」,打破质疑和谎言;

以「真」,穿过隔阂与偏见。

把自己当「纽带」,为世界带来真相和思考。

勇敢和真诚,看似简单。

可你我深知,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

但,陈贝儿做到了。

「感动中国」的人物,本就该颁给「看见中国」的人。

她实至名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