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预计有第一批200余名患者出院。这也意味着,上海启用的后备大型建筑设施用于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收治点,将迎来首批“毕业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4月2日从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还获悉:这里已收治7120名患者,有5家三甲医院进驻保障。
资料图
讲述者:80后福建来沪创业者张仙平
4月3日我就要从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出院了。这也是这个隔离收治点开始收治后第一批病人出院。
我是福建人,今年年初又重返上海创业。没想到,刚到不久,被新冠病毒感染,但自己没什么感觉。3月26日,我住进了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进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负责的收治点。在此之前我做过核酸检测是阴性,被诊断的前一天,白天在外骑了共享单车,当晚感觉有点感冒,第二天就检测出无症状感染。
刚到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时,我所在的仁济医院收治点H217区有155名病人,片区医务人员人手比较紧张。刚到的第一晚,晚饭送得晚。当我看到医护人员不仅要记录每位患者的资料、病情、测体温、测核酸,而且他们身穿防护服,还戴着手套,再要领餐、发餐就显得比较“笨重”,我想:怎样能协助医护人员,让病区更有序,也提高工作效率?
我来浦东创业,从事宾旅业,之前有过企业管理的经验,于是,我发动同病区的病友,一起做志愿者。征得医护人员的同意后,我们自发组建了一支9人的志愿者队伍。
资料图
17区有155名患者,我们每位志愿者大约负责近20名患者,协助大家提前准备好“健康云”上的检测登记码,医护人员来测核酸时,效率马上提高了。155名患者的吃喝拉撒都在这里,每天领餐、发餐、发矿泉水、发中药这些事,有了志愿者的协助,早、中、晚三餐按时发放到位,大家吃上了热饭、热菜。前几天气温下降,有些人觉得晚上睡觉冷,我们又协助领了毛毯;还有些人觉得集中隔离点的灯太亮,睡不着,我们志愿者经过协调,尝试关了两排灯,让大家睡得安稳。
这几天来,我感觉每天做得最频繁的事,就是手部消毒。做志愿者,更要做好防范:每次领餐、分餐前,先进行手部消毒;为大家发完盒饭,自己用餐前,再次进行手部消毒。
一起来到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的,还有隔壁病区几位老人。有位老人刚到集中隔离收治点,但家里还有老伴,很不放心;还有的老人和子女一起住进来,但不在一个病区,老人情绪特别焦虑。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大家“抱团”,聊聊家常,放松心情,但也要做好防护,注意戴好口罩,保持一米间隔距离。
说真的,我当过兵,也创业过,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集中隔离收治点做志愿者。带上战“疫”志愿者的红色袖章,感觉身上多了一份责任。面对疫情,要齐心协力;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抗击疫情,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资料图
住院的这些天,妻子和孩子还在老家,集中隔离收治点有网络,和老家的亲人联系很方便,还可以视频通话。我还提醒他们,也要注意防护。
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很有感情。2000年,我退役后,就来上海打拼。福建人的性格,敢拼敢闯,吃苦耐劳,开拓进取。我喜欢上海,也是因为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又有活力。这些年,我中途回过老家,今年年初,又重返上海,进入浦东的宾旅业创业。坦白说,这次疫情对我们行业打击不小,预计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受到影响。不过,等出院后,我还是打算留在上海继续创业。“疾控女侠”吴凡在发布会上说的,让我深有感触——上海这个城市承载了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重要功能,上海城市的精神和特质是认真、仔细!相信如常的上海,很快会回来。
眼下,上海进入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市民生活的各方面难免遇到不便。大家对疫情防控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或碰到困难需要帮助,欢迎在文末给我们留言并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尽力为您排忧解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许沁
延伸阅读
万里送物资一月未归家变身抗疫志愿者的上海“街头艺人”有个心愿
不少申城街头艺人变身“大白”,投入抗疫志愿服务工作
昨天是上海浦西地区实行封控的第一天,街头艺人林晓明作为抗疫志愿者还奔忙在路上,一个月来,他平均每天要开车近200公里运送物资。“我从3月8日开始义务帮助一些医疗单位运送物资,封控期间,我拿到了市经委审核批准发放的通行证,一直在路上,不仅送抗议物资,也送了多名医疗专家去浦东。”除了林晓明之外,还有华俊等一大批街头艺人放下乐器,暂别城市舞台,穿上防护服加入抗疫志愿者的队伍中,为左邻右舍提供防疫服务。
万里路,送物资救“战友”
今年是林晓明从江西来上海的第十年,2018年他成为上海持证街头艺人,去年,他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正在接受党组织考验。
面对疫情,经过商量,市演出行业协会决定从3月9日起,暂停现场表演。尽管暂时不能演出,林晓明依然想为这座城市贡献一点力量。“我是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结合专业,去了家附近的一家核酸检测点,报名当志愿者。”林晓明说,“我的工作主要是帮忙运送一些医疗器材。”
起初那几天,路上车还很多,林晓明要从周浦把器材运到虹口,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开8个来回,只有等绿灯时,他才有时间从副驾驶位拿过盒饭扒几口。有时候器材来得晚,他送到检测点后已经接近凌晨4点,回家休息几个小时,10点又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帮忙运送物资的林晓明
“一开始对工作节奏还有些不适应,调整了几天就好。”林晓明从不抱怨辛苦。但人人都知道,做一名抗疫志愿者很累,3月20日,林晓明所在的医疗检测点里,有一位志愿者在工作几天几夜后,累倒了,他第一时间把“战友”送到了附近的岳阳医院,好在有惊无险,很快大家又能并肩作战了。
3月28日,浦东地区实行封控,林晓明所在的检测点拿到了全市重要物资保障通行证,得以继续奔忙在路上。林晓明说,“我来自江西革命老区,应该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敢于奉献乐于奉献。参加这些工作,能为全市疫情的防控工作做些微薄的事,这使我感到自豪,也体现自己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价值观。”
一个月,未归家盼相逢
和林晓明一样,作为志愿者奋斗在抗疫战线的街头艺人还有华俊。201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的华俊成了上海第二批持证街头艺人,平日里,他一边完成梅陇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一边化身音乐王子,在静安公园广场优雅地演奏萨克斯。
“我3月6日报名加入梅陇抗疫志愿者,为小区居民分发食品物资,协助他们做核酸,都是一些平凡的工作。”华俊说,“上海是我故乡,我生在这里。因为疫情,暂时不能为大家演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这座城市做一点小小的努力。”
华俊(前)与“战友”合影
从报名到现在,华俊还没有回过家,“虽然志愿者睡地铺、睡袋,但上海的物资后勤保障很充分,没有什么问题。”华俊说,“现阶段儿子上网课只能靠他妈妈督促了,我只有抽空看看老师留言,不忙的时候和他连个线,叮嘱他认真上网课。”儿子也为爸爸加油,学校里老师问家里有没有人参加抗疫,儿子总是骄傲地举手。“一个月没有吹过萨克斯了,我想经过大家的努力,不久就能在充满旋律的街头重逢了。”华俊说。
昨晚,林晓明给本报录制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拿起久违的吉他,唱起了《明天会更好》。他说:“希望明天早点到来,我们还能在城市的转角,因为艺术相遇。”(新民晚报记者吴翔)
自动发卡平台 https://www.xufak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