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个天才叫牛顿,德国有个天才叫爱因斯坦,中国有个天才……

浸入式剧本体验大师 https://www.td010.com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三次让人类社会天翻地覆的工业革命,就是最好的体现。无数的科学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虽然科学是无国界的,会促进人类整体进步,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那么世界各国最厉害的科学家是谁呢?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英国多数人选择的是牛顿,德国很多人选择的是爱因斯坦。

牛顿被英国很多人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实至名归的,他最为经典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而除了物理学家的身份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创立了“科学的数学”,并且对现代科学影响深远、为众人所熟知的微积分,也是他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完成的。

爱因斯坦作为德国科学家的代表,也是没有争议的,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再到量子理论,深刻影响着现代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很多著名科学家依靠研究他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他被公认为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至于我国,争议就非常大了,有人说是冒死回国、奠定中国航天基础的钱学森,有人说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有人说是解决中国人吃饭难题的袁隆平……总之是众说纷纭。

确实,无论是钱学森,还是邓稼先,亦或是袁隆平,他们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无数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强盛的中国,其成就,是多少个诺贝尔奖也难以形容的。可抛开其他,单纯只论科学的话,不得不说,他们并不是最顶级的拓荒人,其贡献,更多的是在新中国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实现美苏等大国依托强大国力才能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的国防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简单拿一个班级类比的话,他们是最优秀的学生,在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并没有像爱因斯坦、牛顿那样开创新的知识领域,“开山立派”。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大多数人认为杨振宁是我国最顶尖的科学家。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有多大呢?太过高深的东西,小编也说不明白,只简单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杨振宁获得过诺贝尔奖,原因是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算是颠覆了“老师教授的理论”。然而,这个“宇称不守恒”定律,和他的另一个成果“杨-米尔斯理论”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从这里想必大家就能看出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有多大。

而且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是获得了世界公认的,著名的《自然》杂志曾做了一个评选,列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回顾数千年历史长河,有多少物理学家?然而,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位列第18,大家所熟知的霍金,并未上榜。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是登榜的20多名物理学家中,唯一一位还在世的,其他的如牛顿、爱因斯坦、麦克维斯等科学巨匠,均已作古,说他是当世物理第一人,实至名归。说实话,如果他是美国人、英国人的话,恐怕早已被捧上神坛了。

为何杨振宁能取得这么大成就呢?回国以来,杨老除了捐献资产、无私指导组建实验室外,还非常重视国内教育的发展,在各种学术讲座、座谈会中,都提出要从基础抓起,在这其中他提到最多的,就是要重视数学教育。

他表示,数学是一切学科的根本,自己在物理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这个工具,“理论物理是猜想,数学则是将是把猜想变为现实的工具”,依托这个强有力的工具,理论才能变为“公理”,才能化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同时,他还提到,当初和自己同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后来很少做出重大成就,就是因为数学功底较为薄弱。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杨振宁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提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薰宇。“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写过很多通俗易懂、非常有意思的数学文章,我读了他一篇关于智力测验的文章后,才明白了奇偶排列等重要的数学概念”。

杨振宁认为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就是要让数学变得有趣,变得易为人接受,而刘薰宇,可以说是中国数学科普的开创者,其教学生涯完美体现了这一思想。

刘薰宇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数学教育家,一生著作颇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将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趣味的文章之中。这种方式又轻松又有效,受到很多人欢迎,不少大师级人物就深受其影响,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杨振宁,再比如齐民友、谷超豪等。

武汉大学前校长、著名数学家齐民友教授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自己中学时觉得数学非常难,对此很头疼,后来慕名读了刘薰宇的作品后,却不知不觉就沉浸到数学世界中去了,觉得非常有意思,就这样走上了数学之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著名数学家谷超豪也曾讲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刘薰宇的《数学的园地》,“它介绍的微积分和集合论初步思想,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刘薰宇的作品有这么大的“魔力”,自然引起了很多人重视,于是不少数学家、教育家就联手,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在不改变其本意的基础上,让其风格更加“现代化”,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数学趣味》、《马先生谈算学》、《数学的园地》三书,很多学生看完后,才知道“数学原来还能这样学”,并不是非要死记硬背公式、定理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