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电影愈加追求励志、歌颂成功的今天,有这样一部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
▲《醉乡民谣》凤凰卫视电影台8月27日 21:15 8月28日 19:30播出
关于歌手的电影不胜枚举,多数遵循一种固定模式:儿时被发掘天赋异禀,在机遇下飞上枝头,在诱惑中迷失初心,在创作中陷入瓶颈,大环境下萎靡堕落,最后寻回信念触底反弹……
而《醉乡民谣》却讲述了一个有梦想有才华的民谣歌手,有天赋却没机遇,好不容易等到机遇却抓不住,一直处于瓶颈,从未攀上枝头的loser故事。
▲《醉乡民谣》剧照
或许你要发问了,这么“丧”的电影看来干吗?
那当然是因为音乐好听!摄影画面美得醉人心脾啦!
▲《醉乡民谣》曾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与金球奖电影类最佳音乐片提名
当然,这部影片的优秀并不仅仅在于带给观众视听上的双重享受。
在如今一个谁都可以尽情挤兑、开涮甚至直接否认文艺青年的时代,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或许能让人更有勇气谈论音乐、艺术、情怀与梦想。
影片简介
《醉乡民谣》由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导演,二人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经常合作完成作品,故被称为“科恩兄弟”“双头导演”。
▲科恩兄弟——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1984年,科恩兄弟花费了80万美元、历时2个月拍摄完成了处女作《血迷宫》。
影片上映后即引发电影界热议,开拓了黑暗喜剧独立影片的潮流。多年来,科恩兄弟一直坚持独立制片,保证了导演构思的实现和影片的独特性,备受影迷喜爱,是美国独立电影当之无愧的旗手。
▲《血迷宫》亦开启了科恩兄弟与奥斯卡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合作之旅
▲1991年上映的《巴顿·芬克》是真正意义上让科恩兄弟享誉国际的影片,曾获当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独具特色,擅长剧情布局、气氛营造、黑色幽默、高智商悬疑等。
影片类型多样、风格鲜明,从犯罪悬疑到荒诞喜剧,再到文艺传记,通常充满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死亡哲学的深度讨论。
▲2007年上映的《老无所依》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改编自美国小说家、剧作家麦卡锡的同名小说
而在2013年,兄弟俩却一反悬疑风,拍了一部好看好听的音乐片——《醉乡民谣》。
和以往暗线复杂的烧脑情节相比,这可谓是一部精致小品片。
科恩兄弟运用视觉、听觉、用意三方的合作,追忆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在鲍勃·迪伦尚未将民谣音乐带火之前,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奋斗之路,本片的主人公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饰)就是其中之一。
▲男主勒维恩原型为1960美国民谣运动的重要人物戴夫.范.容克,科恩兄弟根据他的回忆录《麦克道格尔街的市长》,糅合众多逐梦歌手的亲身经历改编成电影
▲影片中勒维恩的唱片名字与海报设计亦是借鉴戴夫的专辑《Inside Dave Van Ronk》,原版封面也有一只猫
勒维恩是一名十分不得志的歌手,他没有固定工作与收入,个人专辑卖不出去,原本一同创作的同伴也不幸过世。
他穷得只能到处睡朋友家沙发,衰运缠身还在一次寄宿中搞丢了朋友的猫。
▲灰绿淡雅的怀旧色调为影片营造出诗意的艺术氛围,一下子将观众带回60年代的纽约
尽管生活陷入窘境,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顺应大众喜好做出改变放弃民谣。再加上情感纠纷,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饰)之间的关系跌落到了冰点。
▲简扮演者凯瑞·穆里根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
颠沛流离一周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格林尼治村,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继续打工。
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轮回的失败。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有志者事竟成像是神话,很多时候,坚持努力并不一定能和结果成正比。
电影以勒维恩在酒吧演唱《Hang Me, Oh Hang Me》开始,又以这首歌结束,似乎就在暗示着观众,勒维恩的人生也会像这一周一样,日复一日地轮回,无法逃离现实的残酷。
观众跟随勒维恩经历一星期的倒霉遭遇,看他漂泊一周、一事无成,难免会产生点兔死狐悲的情绪。
但当最后回到酒吧,听到勒维恩再度唱起《HangMe, Oh Hang Me》时,却很神奇地不会产生什么对生活的失望与绝望感,反而会随着他的音乐进入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平静情绪。
勒维恩的一周经历像是一段心灵之旅。到最后他满面胡须、外套破烂,像极了刻板印象中的输家,但他依旧选择怀抱梦想发声,跟随音乐回归最初的、寂静的灵魂。
他就像那时年轻人们的缩影,追求自我,不向世俗低头,用浅吟低唱或嘶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哪怕现实生活一败涂地,却依旧选择活在精神上的高地。
“为一件事疯狂,总有一天,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做音乐红不了,是时也命也,这个世界上太多人怀才不遇,却依旧怀抱着梦想默默以终。人生梦想如果有备胎,或许逐梦失利也不会显得如此愁苦。
对于还在唱歌的勒维恩,没有人能说他是一个输家。
电影里充斥着各种细节隐喻,诙谐地讽刺了勒维恩的悲惨境遇,让人在看过之后唏嘘之余还能会心一笑。
勒维恩出过两张唱片,第一张名叫《如果我有翅膀》(If I Had Wings),这是他和队友的合作唱片,可是队友不久后就自杀了。
勒维恩不仅没能拥有翅膀,还要折翼单飞。
而他的第二张唱片则叫《透视勒维恩》(Inside Llewyn Davis),顾名思义,这应该是勒维恩掏心掏肺剖析自己的力作。
可是根本没人愿意买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没人对他的内在感兴趣。
还有一条贯穿影片的线索:猫。
勒维恩不小心搞丢了朋友的橘猫,于是像没头苍蝇般地在城市里一通乱找,终于找到之后物归原主,主人却发现那不是他们的猫。他独自漂泊一周,再次见到朋友才得知他们的猫已经自己找回了家。
有趣的是,那只猫的名字叫尤利西斯,与《奥德赛》主角奥德修斯的拉丁名相同。
奥德修斯的十年返乡,橘猫的去而复返,勒维恩的追梦无果返回家乡......似乎暗示着人生就是这种回环,一直无方向地寻找着什么,好不容易抓住了猫尾巴,却发现那也是错的。
后面,四处碰壁的勒维恩不惜做舔狗,独自跑到芝加哥找到知名的音乐经纪人毛遂自荐,要求现场演奏给对方听。
一曲唯美的民谣完毕,经纪人淡然地说:你有点东西,但我在你身上看不到利益。(I don’t see a lot of money here)
唯美的意境画面配合优美动听的歌声,创作者呕心沥血的努力与成果似乎能打动任何人,得到的却是唱片店老板的冷水、经纪人的残忍回应,更突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
在那样一个聆听的时代里,有志难伸的歌手却始终找不到倾听者,歌声中热烈的情感无法感染周遭、得到共鸣。
到最后,观众也不禁为勒维恩思考,是该找个稳定工作,一生只求平庸安稳地生存、过上不愁温饱的生活?还是在混乱失序的生活里,飘摇摆荡,挣扎着继续苦撑坚持?
人生的困境至此,现实的挤压,命运的捉弄,竞争多如牛毛,残酷的世界中,理想的人必然会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艺术作品推崇的越努力越幸运?残酷现实中来自社会各界的毒打?到底哪个才是多数逐梦者的真实境遇?
即使承受着怀才不遇的愁苦,处在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困境,却仍然挣扎着渴望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我想,这样的艺术家情怀正是贯穿本片的重要元素。
文艺工作者的通病
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人们,大抵都遭遇过影片中勒维恩的境况,四处碰壁,也曾在生涯的某一刻觉得不平:为什么自己做的工作明明可以推动社会文化、丰富个人精神,却这么不受待遇?
艺术是文化的基因,是民族的审美,艺术要走在时代的最前面……这些话谁都会说。人们内心似乎对艺术充满敬畏,但事实是,那些走在最前端的艺术家往往面对的就是一条没有市场、无法生财的艰难道路。
▲多少艺术家穷了一辈子,死后作品价值才被世人发现
追求精神大于物质的文艺工作者往往只占少数,于是自古至今,很少有艺术家能满足温饱。
他们或许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遗产,创作的源动力却多不是为了物质上的报偿,而是追求一种自我意识上的心灵满足。
这大概也是为何勒维恩在面对朋友转行的劝说依旧一意孤行,他认为只有音乐能够贯彻他的意义,除此之外赚到的面包都没有意义。
影片在一方面刻画了勒维恩的音乐天赋与认真态度,也在另一方面解释了勒维恩的失败。
当那位经纪人语重心长地拒绝,让主角明白,他的音乐少了与人连接的素质。
艺术与生活紧密连接,能被多数人欣赏的艺术终究是张开双臂传递情感的。艺术可以带给人能量,而这样的能量来自创作者。
不过,这世上也有被少数人欣赏的冷门艺术。有时候孤单、落寞的艺术,也会被人珍视。
影片最后仍在为自己而创作的勒维恩,他的未来会是如何?导演没有给出答案。他的意念拯救了自己,或许也拯救了一旁默默聆听的人,也或许有一天,欣赏他音乐的人终会出现。
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遇到苦涩与挫败,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拒绝,狠狠击倒,但我们只是在生命的不断重复中累积经验,得到,失去,以为结束,或许其实一切才正要开始。
这只是一个怀才不遇、恃才傲物、不甘平凡、却又渴望成功的小小歌手的故事。
即将播出
《醉乡民谣》8月27日 21:15
8月28日 19:30
编辑: Sky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