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王舅妈:外人都羡慕的好婚姻,为啥她憋屈了二十年?

bob官方下载

《知否》电视剧版里的王舅妈,乍一提起很多人甚至可能想不起她是谁,转念想想又可能有点印象:

哦,她就是康姨妈与王大娘子的嫂子,曾经跟着王家老太太去盛家给康姨妈求情的那个女人吧?

是呀,王舅妈戏份真是不多,不过如果翻开原著,会发现这个并不重要的小角色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一方面,王舅妈算是幸运的女人,丈夫厚道,婆婆也不太苛刻,且夫家也算是有头有脸的豪门大户;

而另一方面,王舅妈却也是不幸的,明明嫁入了条件如此令人羡慕的人家,却憋憋屈屈地过了半辈子。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而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女人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呢?

01新媳妇进门,小姑子发威

《知否》故事架构下的王家,实实在在称得上是个高门大户;当初盛老太太为自己那文质彬彬的庶子盛纮求亲的时候,都差点没能入了王家的法眼。

也难怪,书中曾借着华兰的口这样描述王家:

“王家万贯家财,亲友遍天下,想经商有人脉亲朋,想做官有世交叔伯”。

不仅如此,王家整体的门风也不错。作为王老太爷与王老太太唯一的儿子,“王舅舅”为人厚道,王老太太也不是苛刻不讲理的人;

所以,“人人都说王家是好亲事”,从定下婚事开始,王舅妈就觉得自己很幸运。

然而,这世上的事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波折,让人毫无防备地就跌一跤。

王舅妈也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难题会出在小姑子身上。

早在定亲之初,王舅妈就听说未来的婆家有两个女儿;她并不曾觉得有什么不妥,还天真地想把两个小姑子当成亲姐妹看待,一家子和和美美过日子。

然而,其中一个小姑子也还罢了,因为这是未来盛家的“王大娘子”,虽然不够乖巧、但也没什么坏水;

而另一个小姑子可不是寻常人物,说起来,那可是将来赫赫有名的“康姨妈”呀。

康姨妈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也就是“不顺姑奶奶心意的,一概收拾干净”吧!

很不巧,王舅妈不知怎么的,就成了康姨妈看不顺眼的那一位。

结果,这边王舅妈与王舅舅刚新婚,那边康姨妈(当然,那时候还没出嫁)就用上了种种架桥拨火、挑拨是非的伎俩:

王舅妈一过门,康姨妈挑拨母亲王老太太给嫂子立规矩,挑拨哥哥王舅舅与妻子的夫妻感情;王舅妈头胎生了个女儿,康姨妈立刻挑唆母亲给哥哥“娶二房”,吓得嫂子夜里不知道偷偷哭了多少次;王舅妈自己的娘家妈心疼女儿,三步一叩首地去栖霞山给女儿求了一尊送子观音像,康姨妈看中了,借着自己即将出阁的由头,非要强抢过来,不给就“不嫁人”。

桩桩件件,康姨妈仗着自己是得宠的女儿,将新过门的嫂子欺负得喘不过气来。

而王舅妈又能怎样呢?作为新媳妇,小姑子再怎样欺负她,她也有苦难言;

就像《红楼梦》里说的,未出嫁的姑娘,那是“娇客”;

更何况,不管婆婆再怎样开明,人家也是亲母女,这里面的深浅,成年人都懂。

所以,王舅妈只能忍着,让着,强颜欢笑地巴结着,甚至还得连康姨妈身边的丫鬟婆子一并讨好,给自己求得一点点的喘息空间。

至于那尊送子观音像,即使那是娘家妈伤痕累累求来的,即使那寄托了妈妈祈盼女儿早日生个男孩、早日在婆家站稳脚跟的慈母深情,却也终究留不住了;

王舅妈忍着心里的怨恨,勉强堆出笑容,将它送给小姑子做了陪嫁。

也许她觉得,将这个小姑子打发出阁,以后自己的日子终于能省心些了吧?

02从丈夫到儿子,轮流跌进康姨妈的坑

可是王舅妈终究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对于一些习惯索取的人来说,并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或者身份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贪婪与厚脸皮。

小姑子出嫁,从“王大小姐”变成“康姨妈”,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脾气性格却一点没变,对娘家亲戚的“吸血”也半点没停。

康家内宅不宁、莺莺燕燕成群,康姨妈用狠辣手段应对,结果就是三天两头闹出人命;

而每次出了这种事,康姨妈都要求亲哥哥王舅舅帮忙摆平。

王舅妈并不赞同丈夫出头,因为每次出头,不是耗费银子,就是耗费人情,甚至影响到王舅舅的仕途口碑;

然而厚道的王舅舅一向宠爱妹妹,妹妹的每次请求,他都无所不允。

长年累月,王舅妈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丈夫的仕途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就像长柏所说,“以舅舅的资历,早该调任京官,可这十几年来却始终在外任打转”。

不仅不能调入京城,品级还不见升迁;而反观盛纮,从一开始比王舅舅品级低,慢慢熬成了“京官”,如今盛纮又升了品级,算下来,盛纮已经比王舅舅品级高很多了。

这一切,王舅妈作为妻子,心里能不急吗?然而,摊上那么一个成天给丈夫找事儿的小姑子,以及对妹妹溺爱无度的丈夫,王舅妈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

不仅如此,在憋憋屈屈将近二十年之后,王舅妈独生儿子也没能逃过康姨妈的影响。

王舅妈的儿子佑哥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做母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娶一个贤惠的儿媳妇,王舅妈也不例外。

而小姑子康姨妈却从佑哥儿身上看到了巨大的利益:作为王家一脉单传的独子,将来,王家偌大的家业、人脉、各种资源,都是这个佑哥儿的;

再说得直白一点,若抓住佑哥儿,就相当于抓住了一辈子的富贵安逸。

于是康姨妈在母亲王老太太面前出尽手段,请老太太做主,将自己的女儿康元儿许配给佑哥儿。

可叹王舅妈作为亲娘,对儿子婚事却根本没有发言权,只能眼睁睁看着堪称“康姨妈翻版”的康元儿嫁进门,眼睁睁看着儿子开启了鸡飞狗跳的婚姻生活。

03迟来的扬眉吐气,却不是人人都能等到这一天

所幸,王舅妈终究是活在故事里的人物。

故事与生活的区别就在于,生活未必永远存在“恶有恶报”,而故事则往往能够峰回路转。

原著里,康姨妈坏事做尽,终于在谋害盛老太太失败后、被关进了“慎戒司”。——那是一个专门关押犯错女眷的地方,而且只要进去了,除非皇帝有旨,否则基本不可能出来。

不仅如此,王老太太也被康姨妈气病,昏昏沉沉不能理事;

王舅舅也被妹妹的出格行为惊呆,表示“从今以后,我不是你兄长,你也不是我妹子”。

王舅妈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更值得注意的是,王舅妈当年有资格嫁入王家,自身绝不是碌碌无能之辈,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施展。

如今良机已来,王舅妈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一件事就是买通了慎戒司的看守女官。

看守女官早就看惯了内宅的各种把戏,很“善解人意”地表示:虽然慎戒司的规矩是每年允许亲人在指定的日子探视两次,但规矩都是人定的,到时候我们给她(指康姨妈)抱个“有恙”,她就不会有机会出来见亲人了。

轻轻松松地,王舅妈就把康姨妈今后借着“亲人探视”的机会再次纠缠自己丈夫与婆婆的路给堵住了。

第二件事,王舅妈开始着手给儿子佑哥儿寻一个品行端方、为人贤惠的“平妻”。

至于那个骄横跋扈、横冲直撞、甚至有意给王舅妈下毒的康元儿,王舅妈已先下手为强、用药彻底绝了康元儿的生育希望,今后则“给她找个院子好好养病”,让她慢慢熬过余生了。

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呀!

曾经康姨妈欺负了王舅妈半辈子,她却万万没想到,一直活得委委屈屈的王舅妈居然熬到了真正成为当家主母的这一天,居然也有这么凌厉的手段。

其实,都是内宅里长大的女人,若说心机与手段,谁还不会那么一点半点呢?

区别只是,有的人一门心思用它们对别人进行无差别攻击;有的人则底线更高罢了。

04结语与启示

纵观王舅妈的婚姻,后期“扬眉吐气”真的是命运眷顾、神来之笔,而现实生活中的类似婚姻,则未必都能有“熬出头”的这一日。

反思当初,这明明是一门人人羡慕的大好姻缘,为什么真正过起日子来,却这么累、这么憋屈呢?

也许,这再次说明了“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

不仅不是两个人的事,而且,除了要看看对方的父母,看看对方的家境,还要多了解一下对方的兄弟姐妹等诸多亲人;

甚至,更要了解一下“准丈夫”与“准公婆”与这些亲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因为,这些相处模式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而形成的,是他们各方面都已经习以为常的,几乎不可能轻易发生什么改变;

而作为新过门的媳妇,既无法轻易撼动这种积习,又没有足够的亲情积累,所以,大多只能忍气吞声,甚至默认就要被牺牲、被损害。

确实很不公平,但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是残酷的现实。

就像王老太太、王舅舅都偏疼康姨妈,所以导致王舅妈婚后生活处处掣肘、时时委屈,却也无力抗衡;

就像“扶弟魔”顾偃开只顾着“兄弟如手足”,却把续娶的白氏夫人当成行走的提款机,不仅花光了白家的嫁妆,还害得白氏夫人含恨早逝;

就像国舅爷沈从兴本不是心肠歹毒之辈,但由于多年来对原配妻子邹氏的愧疚、对邹家的偏心,导致续娶进门的张氏无辜受罪,险险赔进一条命。

上述种种,当事人哪个都不算坏人,但却由于亲人之间牵扯不清的关系、多年形成的相处模式,殃及无辜的妻子,致使婚姻一地鸡毛。

其实,这些问题未必不能避免,但前提是,每个成年人都要意识到“边界感”的必要性;

偏偏,不管是故事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不知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总要借着亲情的名义、做着贪婪索取的勾当,丝毫不在乎是否影响了别人的正常生活;

而另一些人呢,却明明已经不堪其扰,却不知是抹不开面子、还是拎不清轻重,宁愿继续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肯说出半句拒绝的言语;

与这样没有边界感的人在一起,满满都是“心累”的感觉。

受时代所限,王舅妈就这样“心累”了半辈子;

好在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还有“及时止损”四个字可用:

最好的情况,是给那些病态的相处模式止损;

若实在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那么,即使是给婚姻止损、给自己止损,也未必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