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河北平山南七汲村,一大早,一位农民正打算向往常一样展开一天的劳作,他扛着土地来到田边,打算好好翻一下土,在一锄头下去,却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打磨光滑的石头,上面还刻着不认识的文字,农民不敢怠慢,他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挖到了宝物,但是周围的土地,似乎再也没有这方面的踪迹,农民还是将这块和台阶差不多大的石头上交给了当地的相关文物部门。
根据研究认证,这是战国时期的铭文,属于赵魏韩三国的文字,内容为19字:“监罟有(囿)臣公乘得,守丘(其)臼(旧)(将)曼,敢谒后贤者”,大意为“(为国王)监管捕鱼和园林的臣子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军曼,敬告后日的贤人志士。”这块石头被命名为了监囿守丘刻石。
这也让专家大吃一惊,七汲村很有可能还有什么了不得的发现,那么消失2200年的古国终于找到。不过当时的战火,已经快要烧到河南,这一块无意中被发现的石头,也就成了一块不起眼的小插曲。在三十多年后,中国文物部门根据这块石头,组织考古团队,继续在附近展开了搜寻。
随着不断的探索,考古团队找到了河南平山附近的王陵、还有山林和水池的遗迹,从而揭开了消失2200年古国的面纱:“中山国”。春秋战国的历史上,中山国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存在,各种史书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但是人们无法找到他们的遗址,自然也就找不到他们的文化和遗迹。春秋初期,大小诸侯国一共有170多个,而随着各种兼并战争进行,到了战国,就只剩下了10多个,当时的中山,成为为数不多能够和战国七雄掰掰手腕的国家。
中山国建立于公元前414年,地处燕赵之间,地少而人众,中山国历史上曾经被赵国所兼并,被魏国所攻克,但是在中山桓公的努力下再次建立,国力到达了鼎盛。古代的国家喜欢用兵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山国巅峰时期,号称为战车千乘之国。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作为战国时期的基本作战单位,战车一般有四匹马,车上配备三名戴甲的士兵,此外大约还有10名跟随在战车后面冲锋的步卒,这样才能够被称之为“乘”,中山巅峰时期的兵力,大约在20万左右,十分恐怖。
专家在后来的遗迹当中,还找到了大量赵国和燕国的刀币,这说明中山国是一个依靠贸易繁荣的国家,尽管面临各国豪强的虎视眈眈,而至于他灭亡的原因,还是要归咎于自身,中山国为了抗衡赵,和齐国交好,公元前323年,赵魏韩燕同时宣布称王,看着眼馋的中山国君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竟然不顾齐国的劝阻反对,也开始称王起来,这也让齐国对其态度冷淡。中山国还趁着燕国和齐国交战,乘机出兵攻打燕国后方,这也导致它和燕赵同时交恶,腹背受敌。
当时秦赵魏等国推行变法,而中山王采取孔孟之道治国,或许在统一王朝,这是治国的好方针,但是在内忧外患的中山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他们的军队实力近一步衰退,最终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亡,提前退出了春秋战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