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村上隆、陈冠希热捧的潮流艺术家Madsaki在纽约首展期间释出一部个人纪录片,他回到从小成长的纽约街头,一边带观众温习九十年代的布鲁克林街区,一边向人们介绍谁是Madsaki。
时间大概是在上个星期,半个多月没发INS的潘玮柏分享了一张漫威超级英雄题材的画作,该作品刚在去年12月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上以2750000港币(约人民币2268976元)的价格成交。
潘玮柏INS中分享的Madsaki画作
这幅画的作者Madsaki也是个妙人。据他本人所说,某天早上一起床突然发现自己的INS被村上隆关注,然后村上隆收藏了他的画作还给他办展览、做宣传,并且将他收编到自己的艺术机构Kaikaikiki Gallery。
然后不出两年,Madsaki就成了潮流艺术圈里一个很难被忽视的名字。
听起来传奇,但其实在此之前Madsaki早已在潮流服饰圈先搞出了一些名堂。2006年,Madsaki就为陈冠希的潮牌CLOT创作出了经典的荆棘图案,此后也和潮圈的高桥盾、仓石一树多有合作。
艺术家Madsaki和他创作的艺术世界
最近Madsaki正在举办以“你好黑暗,我的老友(我又来找你聊天了)”为主题的首场纽约个展,不仅老板村上隆帮着大力吆喝,好友陈冠希也携秦舒培赶来捧场。
伴随展期,Madsaki也释出了一支纪录片,他和知名的法国艺术机构贝浩登画廊走访了从小成长的纽约及新泽西州的多个地点。这些地点拼凑出了九十年代纽约的青年生活,也向我们介绍了Madsaki是谁。
一个具有阴间画风的艺术家
尽管Madsaki是艺术科班出身,但他的作品有着让人过目难忘的“阴间画风”。混乱的线条,不算标准的造型,里出外进的填色,都是在艺术学院时“老师不让画的”。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Madsaki笔下的人物(甚至是动物)都有着边笑边眼底流泪的丧萌感。除了这种画面中的萌丧的黑色幽默,他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什么都能改。
从莫奈、王菲到麦当劳,甚至蒙娜丽莎和乔治华盛顿的画像,无论原本多么有辨识度的画面,套上他的阴间滤镜之后都变成了浓浓的Madsaki风格。
Madsaki笔下的王菲
Madsaki和作品墙,还有什么题材是他不能改(毁)的吗
魔改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一个以纽约为家的日本人
Madsaki出生于1974年,6岁时跟随家人从日本搬家到新泽西,青少年时期在美国生活的经历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也影响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纪录片中,Madsaki带着摄像机走访了他在九十年代左右经常到访的纽约布鲁克林各个名场景,尽管这些地方现在大多不复存在,但它们塑造了纽约的城市风貌并在Madsaki的作品中成为了相当重要的灵感来源。
“纽约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Madsaki如此介绍道。
Madsaki曾居住于纽约布鲁克林区,Paul's Boutique附近的街道承载了他的重要回忆
《保罗的精品店(Paul’s Boutique)》是美国嘻哈乐队野兽男孩于1989年发行的专辑名,为了拍摄专辑封面,摄影师和工作人员将布鲁克林区一处街头转角装扮成了想象中的“保罗的精品店”——一处卖休闲服饰的杂货店。
“当时我住在Paul’s Boutique的附近,它就像一个盒子承载了我在这里的回忆,尽管我并不想再打开第二次”,虽说如此,Madsaki还是以这区域为背景创作了画作。九十年代初期这一片还是看上去形迹可疑的街区,如今已经被高档的寓所代替。
他接着回忆起自己15岁时,家里同辈的孩子从日本来玩,指名要去传奇摇滚俱乐部CBGB一游。Madsaki也像游客一样在门口拍了张合照,“我在每天上学都路过这里,经常遇见朋克乐队The Ramones的主唱乔依·雷蒙,我们彼此打招呼。CBGB来回进出的乐队都很棒,这里简直就是纽约的心脏。”
如今CBGB早已关闭,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乐迷来说,它仍然是个疯狂而独特的存在。
昔日摇滚乐迷的天堂——CBGB,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911当天,Madsaki被朋友的电话吵醒才得知双子塔遭遇空袭的事情,于是他骑车到河边,和冒着烟的双子塔合了一张影。在此之前Madsaki曾考虑要不要放弃艺术,但是在那之后或许是意识到人生苦短,他鬼使神差地又回归自己热爱的艺术行业。
纪录片的最终,Madsaki来到了少年时曾在新泽西Leonia居住的郊区小屋,他在这里开始听涅槃和炭疽乐队的歌,Grunge摇滚影响了九十年代的的美国人,青春期的Madsaki也用这些音乐作为对抗父母的“主题曲”。
从1982至1992,Madsaki在这座小屋居住了10年,日本移民家庭和周遭异常丰富的世界都在这十年中构建出Madsaki独特的观察视角。
Madsaki画下了记忆中911当天的自己和燃烧中的双子塔
在艺术的兄弟会用爱发电
Madsaki自爆从小在日本生活的不顺心,经常被周围的孩子欺负。到了美国以后碍于语言水平,表达受阻,只能不停接受周围的事物。
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后,他逐渐构建了自己的美国人身份。但当回到日本时,他发现尽管自己能够流利使用日语,却已经很难融入亚洲社会了。
身份上的不准确感也塑造了他在创作时的一种疏离且模糊的风格。就像他在美国时经常要跨越的乔治·华盛顿大桥,这座大桥的两头连接了纽约曼哈顿和新泽西。当身处曼哈顿这样的国际化街区,Madsaki感到自己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员,而回到新泽西的家中,他就回归到日本人家庭。
这座大桥将Madsaki的生活划分为都市人和郊区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又将这些部分联系在一起。因为个人生活于乔治·华盛顿大桥紧密相连,华盛顿本顿也莫名其妙地成为了Madsaki的笔下缪斯。
乔治·华盛顿大桥在Madsaki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乔治·华盛顿本顿也成为了画家的笔下缪斯
“我过去会思考我是谁,”大跨度的社会环境令Madsaki在身份认知上感到迷茫,这也形成了他的创作风格:并不进入到某个角色,而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观看他们。
就像艺术策展人Marc-Olivier Wahler所评论的那样:“成千上万的图像和论断正在告诉你该如何思考,如何观看,如何解释。但Madsaki并不用什么高深莫测的生命来面对流行文化,他的创作基于真实生活,观察事物,但却不探求它的本质。”
正在观看Madsaki纽约个展的陈冠希
回到亚洲后,在艺术家和名人朋友的光环加持下,Madsaki的艺术之路开始顺风顺水,并且获得了在巴黎、纽约举办个展的机会。
当然,在一片赞许声中,也不是没有质疑的声音。比如Madsaki此次纽约展览的介绍中描述其作品“摆脱对不同文化等级产生排斥的固有思维”,但从目前的作品中似乎并不能扎实地展现这一点。
比起对于社会事件和文化等级的叩问,Madsaki的作品形式更像是对人们已经熟悉的画面进行“复制-修改”的模板式改造。
微博网友OREZ-JOEL的评论就道破了这种“一招鲜”的本质:“……我看到的只是一种偏向恐怖电影的视觉感受,和他创作出来的具有个人符号化的面部特征。而且作品里面除了直接挪用不同年代的创作素材去体验所谓的潮,其背后值得咀嚼和分解的时代性特征质并不多。”
Madsaki和村上隆之间类似潮流艺术兄弟会般的友情
但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无论有多少人表示“看不懂”,总有另外一群人会对此感到惺惺相惜,比如村上隆就和Madsaki和之间有一种近似心灵感应般的友情。
Madsaki在潮流媒体Hypebeast的采访中分享过他俩之间会用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拟声词进行交流,比如村上隆就会对他说:“好吧,你可以做……shehh sheh shehh sheh then fehhh fffeh fff feh”。然后一个眼神互相就心领神会。
潮流艺术家之间是否有一种奇妙的电波宇宙尚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Madsaki的知名度在这种类似于艺术兄弟会的经营关系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快递代收货款 https://www.393t.cn/